宮頸癌的近距離放療不會增加輸尿管狹窄的風險
盡管以前有人擔心局部晚期宮頸癌的近距離放療會增加輸尿管狹窄的風險,但來自兩項大型國際研究的令人欣慰的數據表明,大多數患者并非如此。
這兩項試驗評估了圖像引導調整后近距離放射治療(IGABT)后的結果,在此期間通過置于子宮內的涂藥器(腔內[IC]近距離放射治療)或通過直接將針頭插入腫瘤(間質內近距離放射治療),或者通過這兩種技術的組合。
“隨著IGABT的增加,您可能會增加放射治療的劑量,特別是在大腫瘤中,這可能有助于增加狹窄的風險,”丹麥奧胡斯大學醫院顧問Lars Fokdal博士解釋說。“但是我們的結果顯示情況并非如此,因為狹窄只與基線時的腫瘤分期和腎積水有關,所以患者應該了解這種風險,并且在隨訪期間應該記住。”
Fokdal博士在西班牙巴塞羅那的ESTRO37會議上介紹了這些新數據。
對于接受IGABT治療的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I-II期癌癥患者以及III-IV期患者診斷時無腎盂積水的嚴重危及生命的輸尿管狹窄發生率很低,他總結說,對于診斷為腎積水的III-IV期腎病患者,輸尿管狹窄的風險是相當大的。
更新的分析
會議上提供的最新分析涉及總共1860名參與回顧性RetroEMBRACE研究(n = 610)和前瞻性EMBRACE研究(n = 1250)的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
作者指出,“治療包括外照射治療,劑量為45至50 Gy,25至30 FX [分數],有89%的患者還會同期進行順鉑化療。”
58%的患者接受高劑量率近距離放療,而42%的患者接受脈沖劑量率近距離放療。
Fokdal解釋說,使用高劑量率近距離放射治療,醫師一次性輸送全部劑量,而使用脈沖劑量率近距離放射療法,他們輸送很多較小的劑量 - 例如,他們可以在20小時內輸送20劑。
研究人員指出,36.3%的患者使用IC / IS聯合技術進行了近距離放療。
這兩個程序都使用CT或MRI指導進行。 這使得醫師能夠知道腫瘤的確切位置,從而可以精確定位治療。研究人員稱,在分析的研究中,輸送到暴露最多的2 cm2的膀胱的總平均輻射劑量為78.1 Gy。
Fokdal及其同事報道,在中位隨訪34個月時,32名患者發生3〜4級輸尿管狹窄。
這意味著IGABT后3〜4級輸尿管狹窄的精算風險在3年時為1.7%,在5年時為2.2%。
在T1至T2期的腫瘤患者中,這一風險甚至更低。這些包括參與這兩項研究的大多數患者。對于那些T1期腫瘤患者,IGABT術后3〜4級輸尿管狹窄的精算風險在3年時為0.4%,在5年時為1.0%。
對于T2腫瘤患者,IGABT后3年和5年輸尿管狹窄的精算風險為1.1%。
少數患者在診斷時呈現階段T3至T4的腫瘤。對于沒有腎積水的患者,IGABT后發生輸尿管狹窄的精算風險在3年時為2.2%,在5年時為4.8%。
相反,對于診斷為伴有腎盂積水的T3〜T4期腫瘤患者,IGABT后3年和5年發生輸尿管狹窄的精算風險為11.5%。 Fokdal解釋說,腎積水是由于子宮旁組織腫瘤對盆腔壁的壓迫所致。
“為了治愈病人,你因此在這個區域開了一個更高的劑量,隨后導致發病率更高的風險,”他說。為了防止具有狹窄風險較高的亞組患者獲得輸尿管狹窄,醫生需在患者接受IC/IS IGABT治療后更密切地跟蹤患者,以便能夠在狹窄變得嚴重之前識別出任何可能早發展的狹窄。
醫師也可以考慮在放療前插入輸尿管支架,以便在成像時觀察輸尿管。
Fokdal指出:“很高興知道IGABT的間質成分不會增加這種相對罕見但有時會出現嚴重并發癥的風險。但是,在診斷為晚期疾病和腎積水的患者中,風險更加顯著。”
研究人員還警告說,輸尿管狹窄的風險增加不能排除接受高輸尿管劑量的患者,因為這些患者的針頭位置靠近輸尿管。
兩項研究的結果表明,IC / IS圖像引導近距離放療具有較低的不良副作用,并且生存率得到改善。
Fokdal解釋說:“增加但有針對性的腫瘤放射劑量可以更好地控制癌癥,而不會對附近的器官和組織產生不利影響。綜合所有這些結果,我們越來越多地支持IC / IS IGBT治療宮頸癌。”
令人欣慰的證據
ESTRO主席、比利時根特大學醫院放射腫瘤學主任Yolande Lievens博士指出,EMBRACE和RetroEMBRACE的結果提供了“令人欣慰的證據”,說明將IC和IS近距離放療結合起來治療局部宮頸癌進展的益處。
“該研究表明,可以識別并發癥風險較高的患者,從而使我們能夠更密切地監測患者,并可能采用稍微不同的治療方法來降低其并發癥的風險,”Lievens說。“但該研究還清楚地表明,使用最新技術可為我們的患者帶來更好的結果和價值。”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