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癌正在上升,尤其是女性,她們應該做篩查嗎?
57歲女演員瑪西婭·克羅斯(通過絕望的主婦走紅)已經從肛門癌中緩解了大約一年,她在人物雜志上說:“我想幫助人們減輕肛門癌的恥辱感,因為這個部位實在太敏感、太尷尬了,尤其是對女性來說,無法說出她們到底患了什么樣的癌癥,對此感到恥辱,我希望能夠幫助她們停止這種難堪處境。”
2017年11月被確診的克羅斯并不是第一個說這話的女演員,在這之前,女演員法拉·福塞特(Farrah Fawcett,霹靂嬌娃的主演)制作了一部關于她在2009年肛門癌終結之前的痛苦斗爭的紀錄片。
但克羅斯正在一個恰當的時刻發表講話。雖然肛門癌仍然很罕見,在這幾十年來,其發病率一直很穩定地在上升中,而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病。美國癌癥協會估計,今年將診斷出約5,530名女性和2,770名男性患有肛門癌;約有760名女性和520名男性將死亡。
為了應對這一令人擔憂的趨勢,腫瘤學、病理學、婦科、傳染病等領域的主要專家認為,是時候開始對一些女性進行肛門癌篩查了。
由于肛門癌比較復雜,所以并沒有公認的篩查指南。普通女性終生患肛門癌的風險很小(每10萬人中就有2人),因此,正如專家們在2016年發表的《女性肛門癌篩查》一文中所解釋的那樣,弄清楚哪些女性需要檢查,以及最好的檢查方法,充滿了兩難境地。
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傳染病醫師和肛門癌專家Joel M. Palefsky說:“我們不想在低風險的女性群體中花費大量的測試資源,并制造大量的焦慮。”
但是,低風險女性可以采取措施保持警惕。
肛門癌神秘的弱點——HPV
為了更好地理解:為什么篩查所有的女性是沒有意義的,因此考慮到90%的肛門癌的原因:人乳頭瘤病毒(HPV)。
HPV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性傳播病毒家族,生活在肛門、子宮頸、陰道、外陰、陰莖、口腔和咽喉表面的細胞中。盡管免疫系統消除了大多數沒有癥狀的感染,但高風險HPV類型的持續感染可以在這些器官中引發癌癥。
值得注意的是,推薦在青春期服用的Gardasil疫苗可預防9種高風險類型的感染,以及導致生殖器疣的兩種類型。但免疫接種仍未得到充分利用 - 直到2006年才開始實施。而我國在這方面還需要加強投入。
棘手的部分是,HPV在所有組織中表現不同。由于原因尚不清楚,子宮頸極有可能發展為HPV驅動的癌前病變。盡管研究發現健康女性的肛門HPV發病率很高,但肛門并非如此。
本研究的主要作者、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兒科醫生和HPV研究員Anna-Barbara Moscicki表示,肛門病變的罕見只是部分由免疫反應和性行為解釋。
“為什么子宮頸比肛門更容易受到傷害?我們不知道,”她說。
如何定義肛門癌的“高風險”
為證明肛門涂片篩查可以檢測癌前病變并因此減少癌癥的理論,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Palefsky領導一項名為ANCHOR的政府資助的臨床試驗。當試驗中的女性和男性發現病變時,他們被隨機分配,每六個月對病變進行治療或監測。這兩個小組都被關注了五年。
該試驗僅限于已知具有極高肛門癌風險的人——即感染艾滋病毒(HIV)的人。這種病毒會損害他們的免疫系統,因此他們容易感染HPV。一項研究發現,超過四分之一的艾滋病毒陽性婦女患有嚴重的肛門癌前病變。
專家建議篩查肛門癌的另一組是器官移植受者,他們服用免疫抑制藥物以預防器官排斥。
專家說,一個更大的群體 - 那些接受過宮頸癌前病變或癌癥或外陰癌治療的女性可能會從篩查中受益。但這缺乏足夠的證據表明。
“他們的風險更高,但我們不知道有多高,”Palefsky說。
篩查提出的另一個問題涉及高分辨率肛門鏡的可用性,這是診斷肛門涂片上發現的異常的金標準程序。在15分鐘的辦公程序中,在沒有任何腸道準備的情況下,臨床醫生使用薄的圓柱形范圍來檢查肛管。如果需要,可以采取組織樣本或活組織檢查進行實驗室分析。與用于篩查結腸直腸癌的結腸鏡檢查相比,高分辨率肛門鏡提供了更大的組織放大率。
但是,沒有多少人接受過這樣的培訓,至少目前還沒有。
“美國大約有50家診所正在執行該程序,”舊金山執業護士Naomi Jay說。她還是國際肛門腫瘤學會主席,該學會幫助召集了撰寫篩查論文的專家。
專家說,還有一個更棘手的問題,盡管普通女性患肛門癌的風險微乎其微,但這個群體的女性發病率卻是最高的。
對于他們來說,退一步的篩查選擇是數字肛門直腸檢查,在此期間臨床醫生用手指感覺肛管。
數字檢查不會檢測到癌前病變,有效性取決于臨床醫生的技能。 (這與作為骨盆檢查的一部分進行的數字檢查不同。)
但它為瑪西婭·克羅斯帶來了不同。這名女演員沒有肛門癌癥癥狀,如出血或疼痛,她說,她的婦科醫生在一個相對較早的階段通過在常規檢查期間進行數字肛門直腸檢查來感覺到她的腫瘤。她說,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是“粗糙的”,但是成功了。
“瑪西婭很幸運,因為她有一個婦科醫生做了檢查,”Jay說。“至少,每個女人都應該接受數字肛腸檢查。”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