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控制放療后的腸道反應在對下腹部和盆腔部腫瘤(如宮頸癌、直腸癌等)放療時,有可能對腸道產生損傷。這可發生于腸道任何節段,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腹痛、腹瀉、黏液血便,嚴重者甚至出現腸梗阻、腸穿孔、腸瘺等。據臨床資料統計,急性放射性腸炎發生率超過75%,慢性發生率高達20%以上。因此,放療中如何預防放射性腸炎的發生是臨床上的重點。 放療的預防 放療技術:有研究表明,調強放射治療(IMRT)比三維適形放療(3D-CRT)更能明顯降低小腸的最大照射劑量,同時能夠降低2 度放射性腸炎的發生率,并認為IMRT 有更好的靶區覆蓋率及危及器官的保護性。 放療體位:盆腹腔放療時腸道損傷的發生率與腸道接受不同劑量的受照射體積密切相關。有學者認為患者在放療時的體位改變能直接影響受輻射腸道體積的大小。進而有可能影響腸道急性放射反應及晚期放射性損傷的發生率。應用特殊的放療固定裝置及改變放療體位來減少腸道受照射體積可以作為一項減輕腸道放療損傷的有效措施。 放療時辰:有研究顯示,日間放療組患者的腸道黏膜炎及3~4 度腹瀉的嚴重度較夜間放療組顯著性加重,因此其認為可以通過放療時間上的調整來減少腸道的放射損傷。但實際上,嚴格的放療時間段限制在大型的放療中心較難完全實現。 腸道護理方法 (1)舒里后(卡波姆防護劑)緩解:后裝治療開始后,每天一次,進行直腸黏膜保護。第1次由護士執行,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屬使用方法,以后由患者在家自行使用(可由家屬幫忙)。進行灌腸后,患者取側臥位,由肛門注入,灌入后平躺20分鐘,中間可以變換體位,以致肛管涂層覆蓋完全。 (2)保留灌腸:門診治療的患者灌腸在家進行。使用中藥灌腸液,水溫39℃-41℃,用徑相對較小的一次性輸液器管。囑咐患者在灌腸前排空大小便,取左側臥位,抬高臀部10 cm,可借助重力作用將藥液順利灌入。一般是晚上進行灌腸,因為此時活動減少,腸蠕動減慢,利于灌腸藥物的保留吸收。每天一次。 (3)手術治療:出現結腸直腸狹窄、梗阻、瘺管、穿孔、潰瘍和出血者保守治療無效時,需手術治療。 (4)營養支持:充足的營養是保證病人維持機體機能、減輕放療不良反應及提高機體對放療敏感性的必要條件。營養支持主要包括經口營養和靜脈營養2種。經口途徑是營養物質和能量攝入的最主要途徑,通過恰當的飲食治療和病人的自我飲食調節,對腹瀉可起到積極有效的控制作用。應鼓勵病人攝入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肪、無刺激的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不食生冷或引起腸道敏感的食物,避免攝入煎、炸、酸、辣等刺激性較大的食物,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增加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攝入,保持大便通暢,避免質硬大便對直腸黏膜的損傷;放療期間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反應較重者,應給予靜脈營養,及時補充能量、電解質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糾正貧血和低蛋白血癥,改善營養狀況。 (5)心理護理:宮頸癌患者大多數有緊張、自卑或恐懼心理,害怕病痛長期折磨及親屬冷落,恐懼生命即將走到終點,所以對治療抱有較高的期望。放療后放射性直腸炎的出現,無疑對病人又是一個沉重的精神打擊,甚至可能造成精神崩潰,失去治療和生活的信心。因此,護士要主動關心、安慰病人,耐心解釋,盡最大努力減輕病人的精神壓力,鼓勵其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