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灸與癌癥患者疼痛減輕相關根據新發現,針灸和穴位按摩可以減輕癌癥患者的痛苦,并有助于減少包括阿片類在內的止痛藥的使用。 對17個隨機臨床試驗的系統回顧和對14個試驗的薈萃分析發現,與假針灸相比,真正的針灸與疼痛減輕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另外,針灸與較少使用止痛藥有關。 作者說,總體而言,證據水平是“中等”的。 研究作者Charlie Changli Xue博士(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健康與生物醫學學院)解釋說:“由于有限和有效的治療選擇,臨床上對癌癥疼痛的治療不足。這項研究表明,針灸和穴位按摩應被視為臨床環境中的一種選擇,特別是當單獨的藥物治療不能提供足夠的緩解時。” 他應該將針灸和穴位按摩更好地納入癌癥疼痛患者的治療指南。他說:“針灸/穴位按摩可以由經過適當針灸訓練的醫生或經監管機構或知名專業協會成員認可的合格針灸師提供。” 該研究于12月19日在線發表在《 JAMA腫瘤學》上。 這組作者指出,超過70%的癌癥患者會感到疼痛,但是在將近一半的患者中,疼痛的控制不充分。當前美國的阿片類藥物危機加劇了疼痛管理方面的挑戰,并且人們對減輕疼痛的非藥物干預也越來越感興趣。盡管研究結果不一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和國家綜合癌癥網絡都建議使用非藥物方法來治療疼痛,包括針灸。 作者指出,盡管有20篇系統的綜述建立了針灸與癌癥止痛之間的聯系,但沒有一個得出明確的結論。但是,以前的系統評價未包括更嚴格的隨機臨床試驗。 減輕疼痛 在這項研究中,Xue博士及其同事對已發表的隨機臨床試驗進行了分析,以評估癌癥患者中針灸和按摩與疼痛減輕之間的關系。 系統評價或定性綜合研究共包括17項隨機試驗。其中,通過薈萃分析匯總了14項研究的結果,其中包括920名患者。這些研究是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在中國進行了七次(41%),在美國進行了六次(35%),在澳大利亞,巴西,法國和韓國各進行了一次(6%)。 在這17項研究中,有9例(53%)為假對照,有8例(47%)為開放標簽試驗。隨機效應模型用于計算所包括的隨機臨床試驗的效應量。 關于疼痛強度,研究作者認為高質量的7項盲隨機研究的匯總結果顯示,疼痛減輕與真針灸和假針灸之間存在關聯(平均差,-1.38點;95%可信區間[CI],-2.13至-0.64;I2=81%)。 六項開放性試驗的結果表明,與鎮痛藥相比,針灸與穴位按摩相結合可降低疼痛強度(平均差,-1.44點;95%CI,-1.98至-0.89;I2=92%)。在三項研究中,針灸與在等待名單上的對照者進行了比較,發現疼痛明顯減輕而沒有異質性(平均差異為-1.63點; 95%CI為-2.14至-1.13)。這組作者說,由于研究之間存在很大的異質性,因此證據等級是中等的。 兩項沒有異質性的開放標簽研究報告說,在試驗期間使用了維持劑量的鎮痛藥。匯總結果表明,與僅接受止痛藥的患者相比,接受針灸加止痛藥的患者的止痛藥劑量顯著減少(平均差異,-30.00毫克嗎啡當量日劑量; 95%CI,-37.5毫克至-22.5 mg)。 對于癌癥患者,將針灸納入疼痛和癥狀管理計劃仍然是一個挑戰。因素包括治療費用和缺乏保險。兩者均被確定為使用針灸的主要障礙。 Xue博士說:“盡管保險公司需要采取行動來重新考慮他們的立場,包括為這類患者提供針灸服務,但我認為,從長遠來看,還需要進行研究,通過包括針灸/針刺療法來證明物有所值。如論文中所述,我們鼓勵針對特定類型癌癥的進一步試驗,以進一步提高證據水平,以支持更好的臨床決策,并協助保險公司將針灸/針灸納入計劃中。” 這項研究得到了廣東省中醫院,廣東省中醫藥局,RMIT大學(通過中澳國際中醫藥研究中心)、廣東省中醫科學院中醫藥科學技術專項研究基金和國家癌癥研究所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