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腸道可能是減少化療副作用的門票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科學家觀察到使用普通化學療法藥物的小鼠同時發生幾種反應:腸道細菌和組織發生了變化,血液和大腦顯示出炎癥跡象,其行為表明它們疲倦并且認知受損。 這項研究首次在化療的背景下展示了這些聯合事件,并為調節腸道細菌不僅可以緩解化療副作用(如惡心和腹瀉)的可能性打開了大門,而且還可能減輕許多癌癥幸存者報告的記憶和注意力問題。 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進一步了解化學修飾的腸道如何影響大腦,從而對行為產生影響。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同一個實驗室正在繼續進行小鼠研究,以測試兩者之間的關系,并在乳腺癌患者中進行一項平行的臨床試驗。 主要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研究所精神病和行為健康助理教授兼研究員莉亞·皮特(Leah Pyter)說:“這是第一次有人看到腸道癥狀和化療相關的腦部癥狀之間有聯系。在人類中的研究表明化學改變了腸道中的微生物,而我們在小鼠中的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 “我們可以看到大腦的變化和腸道的變化是同時發生的。我們還觀察到炎癥,是的,所有這些變化同時發生。所以它們存在相關性,現在我們研究其因果關系。” 該研究昨日(11月11日)已發表在《科學報告》雜志上。 對于本研究,雌性小鼠接受了六次化療藥物紫杉醇的注射,對照組小鼠接受了安慰劑的注射。與對照組相比,經治療的小鼠體重減輕并顯示出疲勞跡象,其在測試中的表現表明它們具有記憶力減退。 治療組的小鼠的腸道、血液和大腦也受到對照組小鼠未見的影響。腸道微生物群中的細菌組合發生了變化,結腸內襯的組織異常擴展。循環血液和大腦中存在特定的蛋白質,以及大腦中激活的免疫細胞都表明免疫系統正忙于應對全身性炎癥反應。 事件的順序表明所有這些生理變化都是相關的:腸道顯示出滲透性的跡象,這意味著一些細菌可能從腸道的緊密連接處滑出,這一事件會觸發免疫系統的攻擊。當大腦通過血液和神經信號檢測到身體的免疫系統被激活時,大腦就會以自身的炎癥做出相應的反應。而大腦炎癥是導致“精神迷霧”癥狀的罪魁禍首,這種癥狀被稱為化學腦。 皮特的團隊測試了所有數據的關聯性,發現腸道微生物和結腸內膜的變化與大腦中稱為小膠質細胞的免疫細胞的活化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 俄亥俄州州立大學綜合癌癥中心癌癥控制研究計劃的成員皮特說:“每次化療都會減少腸道中的細菌,這種減少與大腦中的這些細胞有關。” 她說:“表明化療正在影響腸道中的微生物并影響腸道內膜,這兩種變化都會引起周圍的炎癥,從而產生促進大腦炎癥的信號。這就是我們通過免疫系統使大腦參與的方式。大腦發炎會導致疾病行為,例如疲勞、體重減輕以及認知障礙。” 這些聯系的確認可能會導致對癌癥患者的干預(包括益生菌或益生元之類的飲食策略或可能的糞便移植),來改善腸道中的細菌狀況,以保護大腦免受炎癥的侵害,從而減輕化學性腦部癥狀。 皮特說:“這只是試圖探究這一概念的第一步,看看化療的腸道效應是否與化療大腦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