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化療會導致一些癌癥患者出現心臟毒性越來越多的癌癥患者被治愈。然而,一些對乳腺癌非常有效的癌癥治療,如蒽環類和曲妥珠單抗等藥物,可導致心臟功能障礙并導致心力衰竭。 心臟相關的副作用可以限制患者有資格接受的癌癥治療劑量。目前,沒有有效的方法來預測哪些患者在接受這些藥物期間或之后會發生心臟功能障礙。 為了更多地了解導致心臟毒性的過程,Beth Israel Deaconess醫學中心(BIDMC)的一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研究,調查血液中能量相關代謝物的早期變化——化療后不久測量——可用于識別稍后發生心臟毒性的患者。該研究發表在“心血管轉化研究雜志”上,發現與細胞能量巨頭——線粒體相關的代謝物在后來發生心臟功能障礙的患者中的變化不同于未發生心臟功能障礙的患者。 使用從蒽環霉素和曲妥珠單抗治療乳腺癌的38名患者的血液樣本,研究人員測量了71種與能量相關的代謝物。然后,他們比較了發生心臟毒性的患者和未發生心臟毒性的患者之間的代謝物譜,確定了區分兩組患者的檸檬酸和烏頭酸的變化。 “尤其是,未發生心臟毒性的患者檸檬酸水平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但在發生心臟毒性的患者中,檸檬酸水平保持不變或降低,”本研究的作者Aarti Asnani博士說。“增加檸檬酸和相關代謝物的能力可能是心臟毒性患者缺乏或缺陷的保護性反應。”研究人員還觀察到DNA分解產物的變化,這些變異可以區分兩組患者。 “我們希望這些研究結果將最終導致生物標志物的開發,這些生物標志物可用于確定哪些患者發生化療相關心臟毒性的風險最高,”Asnani說。“鑒定高風險患者可以讓我們考慮在患者開始化療前保護心臟的藥物,或者促使對這些患者使用對心臟毒性較小的不同化療方案。” 在下一階段的后續研究中,Asnani及其同事將努力在更大的患者群體中確認他們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