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療導致的腹瀉怎么治?新的研究揭示新的治療方法根據印度一項II/III期試驗表明,高濃度的多菌株益生菌有助于減少癌癥患者由化療引起的輕度至中度的腹瀉。 該研究首席研究員、印度新德里全印度醫學科學院腫瘤內科教授Atul Sharma在ESMO 2018年大會上展示了這項研究的最終結果,他說:“這可能是第一個大型、隨機、安慰劑對照研究,旨在研究多菌株、大劑量益生菌在化療所致腹瀉中的作用。” “雖然沒有達到主要終點,即降低3級和4級腹瀉發生率[統計學意義未得到滿足],它有助于降低所有級別腹瀉的發生率。益生菌也有助于降低炎癥標志物的水平,其重要性有待確定,”他補充說。 益生菌患者3級腹瀉發作率為8.0%,安慰劑組為4.1%(p = 0.088);對于4級發作,各自的發病率分別為2.0%和0%(p = 0.050)。對于所有等級的腹瀉,益生菌和安慰劑組分別有199和220例發作(p = 0.019)。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凝聚素和糞便鈣衛蛋白的分析顯示服用多菌株益生菌的患者水平降低。 化學療法改變腸道微生物菌群的一致性,從而可能導致一些嚴重的副作用。 Sharma解釋說:“化療引起的腹瀉是一種報告不足、令人不愉快、有時是化療導致的嚴重副作用。它可能與體重減輕、營養不良、疲勞和不適、電解質紊亂和無法按時提供全劑量化療有關。這也可能導致體液流失,導致急性腎損傷,從而導致罕見的死亡。” 為了確定高效多菌株益生菌是否改善腸道菌群的平衡并因此減少這些副作用,該研究調查了它對接受氟嘧啶和/或基于伊立替康的癌癥治療時經歷腹瀉的患者的治療功效。 該多菌株益生菌由4株乳酸桿菌、3株雙歧桿菌和1株嗜熱鏈球菌組成的9000億菌落形成單位(CFU)組成。患者隨機接受每日兩次(n = 145)一小袋益生菌或每日兩次(n = 146)一小袋安慰劑,在化療前14天開始,并在化療第三周后持續兩周。絕大多數患者為男性,約占80%;年齡約46歲。感染發生率沒有增加。 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國家癌癥研究所Comenius大學腫瘤學第二腫瘤科主任Michal Mego教授說:“這些數據表明,益生菌有可能成為減少化療所致腹瀉的一種簡單而新穎的方法,然而,該研究還需要驗證。由于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在免疫功能低下的癌癥患者中存在醫源性感染的潛在風險,因此與益生菌相關的安全性數據和不良事件可能影響其在預防化療所致腹瀉中的未來作用。” 關于腸道微生物組對癌癥治療效果的證據的積累,荷蘭萊登萊登大學醫學中心腫瘤轉化免疫治療所的John B.A.G. Haanen教授說:“由于腸道微生物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癌癥患者的反應和毒性的影響,以及最近發起的糞便移植試驗,以改善檢查點抑制劑的結果,這項研究是令人感興趣的。” “目前尚不清楚的是,這項RCT中使用的益生菌是否對免疫系統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并且隨著越來越多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療,在開始大規模使用益生菌以減少化療所致腹瀉之前,應該研究它們對免疫系統的影響,”他說。 原文參考: Abstract 1682O_PR 'Final results of a phase II/III,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a high potency multistrain probiotic, on chemotherapy induced diarrhea in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Fluropyrimidines and/or Irinotecan based therapy' will be presented by Dr Atul Sharma during Proffered paper Session on Sunday, 21 October 2018 14:45 to 16:15 (CEST) in Room 20 - Hall B3. Annals of Oncology, Volume 29 Supplement 8 October 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