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咽癌患者康復之路(一):如何進行身體康復現在有數據表明,接受放療的鼻咽癌患者5年治愈率達到80%以上。可是放療也存在一些小瑕疵,會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困擾,那么這些鼻咽癌患者在放療結束后可以通過什么提高生活質量呢? 本文為大家展示的是:鼻咽癌患者在治療結束后,如何修復身體上的不適感。 (1)全身放療反應 常見的全身放療反應包括疲勞,乏力,頭暈,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失眠,嗜睡等。有研究表明,對于癌癥和因癌癥引起的疲勞,運動是一種可行且有益的方法。 患者可練習氣功中的靜功,其中又以強壯功較合適。 也可練習簡化太極拳,每日兩次,或者輕快的散步,每周5次,每次30分鐘。 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以不勞累為限度。 (2)口干、味覺變化 口干、味覺改變主要是苦味和咸味的喪失,導致患者食欲不振。這可能與頭頸部放療造成味蕾細胞受損,唾液分泌減少有關。 可用運舌法刺激唾液分泌,方法是以舌頭在口腔內來回轉動,左右上下共十幾次,每日3 回。此外,還應少量多次飲水,濕潤口腔,以及經常做吞咽動作。后者不僅能刺激唾液分泌,潤喉止渴,并且能運動舌、頰部肌肉。 通過咀嚼動作也可刺激唾液腺,防止腺體萎縮,從而使涎液分泌增加。 患者也可以使用人工津(類似于唾液)來滋潤口腔,避免患者喝水過多,上洗手間過多,疲累。 (3)張口困難 張口困難多發生在放療結束后1~2 年內,放療結束后立即進行張口訓練可有效防治張口困難。 目前提倡從放療即日起開始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可有效地減少顳頜關節及相關肌肉纖維化,減少張口困難。 局部自我按摩:用雙手在顳頜部肌肉處按摩,動作輕柔,每次15 分鐘,一天2次。 張口鍛煉把口張到最大時,停5秒再閉嘴,每天2次,每次3~5分鐘,或每天3 次用開水瓶軟木塞分別輪放于兩側口角上下齒之間,作咬合動作,每次10分鐘。 叩齒:上下牙齒輕輕叩撞2~3次,每次100下,最后用舌尖舔牙周。 彈舌:微微張口,舌尖抵住上腭彈動,發出“噠噠”的響聲,每天3次,每次3 分鐘,其目的是鍛煉舌肌肉,預防舌肌萎縮與功能退化。 鼓腮、微笑閉住口唇往外吹氣,使腮部鼓起,每日2~4次,每次不應少于20下。 (4)頸部僵直硬化 鼻咽癌放療后常見頸部肌肉纖維化改變,放療后1~2年內頸肌可變硬,因此頸部活動受限。堅持頸部關節肌肉活動,可預防頸部組織纖維化所致的僵硬,防止活動受限。 頸部活動:頸部交替向左、向右轉動,角度須達到90 度,并進行前屈后伸、旋轉等動作,每日2次,每次10~15分鐘,注意動作速度宜緩慢,幅度不宜過大。 抬肩:反坐于靠背椅上分別輪流抬左、右肩,然后活動雙肩,每日3次,每次5分鐘。 (5)鼻部并發癥 主要表現為鼻腔黏膜水腫、鼻塞,鼻腔干燥,分泌物增多。 口鼻干燥者,可用魚肝油或薄荷油滴鼻,定時沖洗鼻腔,防止分泌物結痂,保持鼻咽清潔。 (6)放射性齲齒和下頜骨壞死 放射性齲齒和放射性下頜骨壞死與照射劑量、放射線性質、口腔衛生有關。因此患者應做如下預防措施。 放療前仔細檢查口腔牙齒,應在放療前修補齲齒,拔除不能修補的牙齒或殘根,去除金屬牙冠,潔牙。 放療期間及放療后應加強口腔衛生,每日飯后漱口,刷牙,使用氟化鈉牙膏,刷牙時用氟化鈉牙膏涂擦牙齒2~3分鐘后再清潔口腔,以增加氟化物與牙齒接觸時間,增加牙齒表面含氟量,從而增加牙釉對齲病的抵抗能力。拔牙者須待創面愈合后才能放療,放療期間經常用鹽水漱口。 放療后盡量不拔牙。必須拔牙者須待3年后,特別注意避免感染,拔牙后使用抗生素,以免發生感染和骨髓炎。 (7)放射性腦病及脊髓損傷 大腦和脊髓等神經系統屬于Ⅰ類保護器官,一般情況下損傷情況較少。 醫生會根據神經系統損傷的不同部位,酌情采用激素、血管擴張劑、神經營養藥、維生素和脫水劑等進行治療。 (8)放射性中耳炎 形成原因:鼻咽癌放療后期,可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礙,甚至形成漿液性中耳炎,嚴重影響聽力。 在放療期間,醫生會經常檢查鼓膜是否內陷,定期做聽力檢查。 對于急性放射性中耳炎,如無合并感染,在放療結束后數周可恢復,如合并感染應及時治療,以免發生耳源性腦膜炎。 如聽力嚴重下降,甚至耳聾的患者可按需要配助聽器。 (9)性生活 由于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因化療、放療或手術導致的疲勞和各種毒性反應,患者體弱,精力不足,所以不宜進行性生活。 在結束治療后,病情穩定,體力逐漸恢復,患者可適當進行性生活。 所謂適度,就是當性行為結束后,自己并不感到疲勞和筋疲力盡。如果第二天出現頭暈腦脹,腰酸腿軟,精神不佳等不適現象,那就要加以節制。 |